十几年前,郸越联合羌族人举兵北犯齐方边境,他们来势汹汹,大举进犯,似乎对齐方势在必得,攻入边境重要关口后,就将“烧杀抢掠”这个成语诠释了个淋漓尽致。
北方边境离都城长安只有几个郡县之遥,说起来也不是很远,大概是为情势逼迫,又或者是太尉陶政迟迟没有压下郸越的势头,齐文帝方瑜自然就着急了,便不顾文武百官反对,独领十万大军过幽州,亲临战场。
巧的是,擅长奇门遁甲之术的江湖第一门派——青云派自祖辈起便定居在幽州,在郸越与齐方两方僵持不下之时,少主温谨临危受命,带领温家一千弟子赶赴那个关口,为方瑜布阵退敌。
传闻都说青云一门中,懂得奇门遁甲者能以一敌百,这本来只是夸张说法,但在那一战中,青云千数弟子分队各自领兵,以齐方十万兵马对上郸越和羌族二十万,实力却不输。
不过,实力仅仅是不输,也没有多的了,一连交战了一个多月,郸越才逐渐败退了,但那时候齐方的境况也不容乐观——都说杀敌一千,自伤八百,齐方到最后也只剩下两万精兵,还折了青云山少主温谨。
温谨的发妻温近月听说之后,身怀六甲的她愣是背着掌门温册,带了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悄然赶去了那个关口。
温近月的气运不太好,温谨刚没了,她赶到那里的时候,似乎受了刺激,突然间就动了胎气。
后来那个孩子是保住了,她人却没了,温册回青云的时候,终究只抱了个襁褓婴儿回去。
再说郸越和羌族,他们明明虽已经败退了,但世子宁哲似乎还有些不甘心,临走前给方瑜下了最后一战的战书。
文武百官看宁哲自信满满的样子,所有人都觉得这是宁哲的圈套,便苦劝文帝怎么也不能答应。
其实文帝一开始倒是没想要答应,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宁哲那不要脸竟以抓去的齐方百姓和齐方二十年的太平相威胁——文帝没办法不答应。
最后的结果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齐方是胜了,但文帝却没了,文武百官一想到没拦住他,简直追悔莫及,而齐方原就不稳的朝局也就此动荡了。
那时候小嗣王方棠还不到一岁,肯定是没办法登基称帝的,因为文武百官不愿臣服一个婴孩,那些老臣也不希望朝堂为小人利用。
何况文帝刚驾崩,朝局还动荡不安,谁知道别国会不会在这时候怎么为难齐方,这也不是个牙齿不全的小孩能解决的。
但事情总要有个结果,在多方人士的商讨过后,众人推举出了亲王方殊岩,临时称帝来稳固朝局。
不过方殊岩这个人打小就不被人看好,文不成武不就,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个十足的废物,要不是文帝英年早逝,方棠又还只是个孩子,那个位置哪轮得到他?
不过方殊岩也够实在,登基当日便承诺,待方棠年满十七周岁,他便还位给方棠。
只是没过多久,又出了一桩幺蛾子,太尉陶政竟联名丞相谢文诚,以青云派“功高盖主,意欲谋反”之罪上报弹劾温册。
碰巧巫觋大人也为动荡的齐方卜了一卦,卦象并未公示于人,但方殊岩却一声令下,让陶政率五万将士围攻青云派。
都说青云派弟子能以一当百,青云山也占据着险要地势,居然也没敌过那些将士,最终还是免不了被一片火海吞并了。青云千数弟子无一生还,风靡一时的门派也就此毁于旦夕。
早年青云雄霸一方,还可庇护广阳百姓,但随着这个靠山倒塌,百姓们也接连遭到了匪盗的侵害。
方殊岩早就被人看不顺眼了,青云被灭门之后,他彻底背上了昏君的骂名,听说这件事后,大概也有点想坐实昏君的意思,竟坐视不管了。
盗匪连续横行了好几个月,民间骂声连连,广阳的官员实在顶不住那些百姓的压力,才终于上报了朝廷。
等朝廷慢条斯理地派人来围剿,将那些盗匪一网打尽,也已经亡羊补牢了——几个月时间几乎耗尽了百姓的民生,他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还要难过。
曾经富庶的郡县不过一年,就彻底变成了穷乡僻壤,祖籍幽州的朝中官员们也不得已迁居了长安。
六年前,长安曾出过一个名叫谢禅的神童,他十岁年纪就以亚第的名次考进了官家学授“孔名”。在此之前,还曾在长安太学连次夺魁,本就名声大盛,自他考上孔名后,更是轰动了长安城。
所谓孔名,是奉常任清冉和文帝方瑜,在很多年前商量再三后创办的,还就此实行了公试录取制,说是为了给世家子弟一个为齐方效力的机会——人话的大概意思是想沿袭祖辈传下的世袭制,但又不想满朝废物。
也就是说,这孔名只有世家子弟有资格考,且每三年一届考一次,录取前三十甲,在孔名修习三年后参加“公试”。
公试结果前十者直接拜官朝堂,其余的则安排到各个郡县,平民百姓就只能以举孝廉这一条路为官。
说起来,谢禅很聪明,却算是个奇葩——听说早产的小孩子都比较聪明,脑回路跟平常人也不大一样,这谢禅刚好就是个早产的,脑回路有点逆天。
谢禅以亚第考进孔名,相比起文魁夏恒,众夫子博士却比较看重他,他的风头自然就盖过了夏恒,那年民间百姓还戏称谢禅为“孔名第二文魁”。
但说他是个奇葩,一点也不为过。
这小兔崽子进入孔名之前,就是百年不遇的小神童,但进去之后,六艺中每科考试每次都给人垫底,没一次例外。
夫子们一开始都对他满怀期待,但每次都乘兴而归,大概是鬼上身,他们到最后还是会对那兔崽子抱有期望。他们大概都以为那兔崽子是闹着玩的,还觉得三年后的公试他肯定会认真对待,谁会想到那兔崽子罢考了不说,还跑去参加了太学的文试,愣是抢了那一届孔名弟子的一个名额。
他们差点没给谢禅气死,奈何谢禅是正经考进的,又不能把他丢出孔名,何况这谢禅好死不死有个三公之一的爹,那便是当朝丞相谢文诚。
说起谢文诚这个人,百姓们的评价是:换了谁都惹不起。
很大原因是这谢文诚乃是朝中公认的一大毒瘤——据说文帝在世时,他也不是这样的,还是难得的一代贤相,后来青云山被灭门之后,就画风突变成了大奸臣。
谢文诚没有佣兵自重,盘根的势力却不可小觑,几乎可以这样形容:只要他开口说话,朝中就有半数的两朝老臣听他的。
方殊岩想在旦夕之间将这些势力连根拔起,几乎是不可能的。
谢文诚被百姓唾骂的原因还有一个:只要哪天他看某个郡县的某个官员不顺眼,就敢随口下令把人弄死,再找个自己人替换那人的位置。
就连方殊岩也惹不起,他每次听说谢文诚弄死了某个县丞或者郡守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唯有陶政风雨兼程地呈递奏折,弹劾谢文诚。
但其实陶政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百姓们眼里并不认为他是忠臣,毕竟当年齐方和郸越僵持不下,可跟这位的援兵姗姗来迟有关。
陶政只是不至于像谢文诚这么大胆,百姓的矛头自然而然才避开了他,不然他也有可能跟谢文诚并肩毒瘤的称号。
说到这些大人物都惹不起谢文诚,更别说一个小小的奉常,他又怎么惹得起呢?
任清冉生了副谦谦君子、气度非凡的文雅模样,平生不饮盗泉,倒是说不上讨厌什么,但绝不会畏惧那些媚上欺下的奸佞,包括谢文诚。
孔名虽是官家学授,却没有阶级划分——这条死规定就是任清冉定下的。
说是孔名弟子无论家里权势如何滔天,对外想如何仗势欺人他孔名都管不着,但若是在孔名内,谁拿家里背景说事了,那就戒尺侍候,不愿意受罚者立刻逐出孔名。
那年陶政之子在孔名大门口叫嚣着要回孔名,众夫子博士都不敢拿他怎样,却是任清冉亲自出现在孔名,还特地用扫帚将其逐出,并警告他不得再靠近孔名半步。
但世人皆知,当年那个弟子若换作了谢禅或谢文诚次子谢余真,任清冉都是不会过问的。
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任清冉敢得罪天下奸佞,对谢文诚却始终以礼相待,对谢禅更是宽容得多。
但没有人敢骂任清冉公私不分,因为在百姓眼里,任清冉就是那种当世不可多得的好官,用百姓的说法就是:他那么做有他的道理,他们敬重还来不及,又怎么会骂呢?
再说换作了谢禅或谢余真,他们是不会做出那等出格之事来的,更别说谢禅做得最过分的,也仅仅是罢考,赖在孔名不走罢了,根本算不上过错。
民间有不少人猜测,任清冉和谢文诚之间是不是有故事?有人还查到谢文诚和任清冉的祖籍都在幽州广阳,两家还隔得很近,后来一起迁居长安的。
但能百姓能查到大概就这些,他们在幽州的一切似乎都被抹掉了,根本查不出什么特别的事。
不过这件事也不是太重要,他们没必要耗费心力去得到一个没用的答案,这才放弃了深究。
唯一清楚的是,官员之间相互礼尚往来很寻常,谢文诚和任清冉同乡之间也该是相互扶持,但在百姓眼里,他们老死不相往来也很寻常。
两人哪怕在大街上撞见了,通常都是任清冉引车避匿,谢文诚不惜绕远也要刻意改道——彼此之间成了十几年的习惯。
那年谢禅十三岁,也是在那一年,孔名来了个非官家子弟,此子名叫洛子规,当年也年仅十岁,更胜谢禅当年风华。
传闻说这孩子当时是被他那非亲长兄柳踏青骗去参加文试的,谁知道阴差阳错拿下了上郡的文魁——这孩子就倒霉蛋似的被郡守推举出来了。
但按照齐方律法的规定,未满十七岁是不能做官的,任清冉看过洛子规的文章后,大概有惜神童之心,又看他的境遇与谢禅相像,便将他保送进了孔名。
任清冉顺便跟方殊岩提了这件事,但方殊岩向来不过问,大笔一挥便直接承诺说:若三年后的公试洛子规能入前十甲,便不限他年纪拜入朝廷为官。
在孔名虚度了六年光景的谢禅,彻底跟洛子规形成了鲜明对比。
本该天之骄子,却沦为平凡,究竟原因为何,就不得而知了。
※※※※※※※※※※※※※※※※※※※※
本文涉及历史方面的术语名称部分套用,部分信口胡诌,可能有运用不到位之处,毕竟非历史性故事,还请对错勿怪,多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