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八章 秦末夏到云州
就这样,君临笙带着余子秋,余子秋带着许涵媛三个人上街。一路上,三个人引得不少人侧目。
男子都是看向许涵媛,而女子则无一不是眼睛直勾勾的看着君临笙。
被射来的道道目光看的有些发虚,余子秋不由得干咳两声,再看两个人,却是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让开让开!”
就在三个人有说有笑的时候,前面却出现一群人马。蓝棕色的条纹相间,并不是自己人!
眼看一行人马就要走到跟前,君临笙却是站在马路中央一点儿让开的意思都没有。
直觉告诉他,眼前的人不会伤害自己。
眼看就要撞上,领头的人紧紧地勒住马匹,待看清来人之后,脸上露出一抹难掩的喜悦。
“阿笙!”
君临笙蹙眉,紧紧盯着马上的男子,虽然觉得熟悉,却终究是陌生了一些。
未等好奇的话问出口,那人已然翻身下马,紧紧地攥住君临笙的手。
“秦未夏!你怎么来了!”仔细靠近这个人的脸来看,不正是那西郊校场中终日练兵的秦未夏吗?只是此刻的他,远不如那时候做将军的样子风光罢了。
即便是看到来人并不是那么的风光,但依旧掩盖不住君临笙此时的激动。若说余子秋来了他只是高兴,那么现在秦未夏的助力只能用兴奋来形容。
来不及多说,也来不及问身上有些破烂的将袍,更来不及去检查秦未夏身后的部队,便将他带入了而是首先将他们带到了府上。
未进大门,见君临笙以及生活在前任知府的府中,秦未夏只觉得有些愧疚。
“阿笙,我,我不知道你现在会是这样的处境。”
由于身份的原因,一直以来,秦未夏都在西郊带兵,就算当时知道了君临笙要来云州,也未曾想过他会真的将这里作为争得王位的本营。
而前几日无意间士兵之间的聊天得知,称现在朝中几个皇子呈鼎立之势,皇位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状态。
秦未夏扮作普通人上街,这才知晓了事情的严重性,当即便二话不说带着军队前来与君临笙汇合。
却不想,就连来云州的路上也并不太平。一路上,遭遇到了不知有多少的伏军,再加上一直忙于赶路,因此现如今虽然终于与君临笙汇合,但是士兵们却也是受到了大震。
“那伏击你们的是何人?”君临笙打断正在气喘吁吁讲话的秦未夏,插嘴问道。
秦未夏蹙眉,仔细的回忆了几下。
“我曾经派人出去打探过。那股兵力十分复杂,好像并不是单纯的一个皇子的势力,应该是三个皇子共同联手。”
“那就对了!”
君临笙猛地一拍桌子,廖允峰今天刚来汇报说。
原本驻守在城门口的兵力不知什么时候撤退,这么看来,他们不过是埋伏在周围,等他往外拓展疆域,人马处在疲态的时候一举攻击。
正是因为这样,君临笙今日叫原本驻守在城门的兵撤了下来,否则,秦未夏带着军队也不可能进的这般舒畅。
青侍跟在君临笙的身后,看到赶来的秦未夏自然十分兴奋。
“喂,秦大哥,这军队可是你的精锐?”
只是一眼,秦未夏带来的军队即使在士兵们处于极其疲累的状态下,却依旧没有一个人抱怨,这样的军队,往往是在战场上拼杀多次才会有的素质。
秦未夏朗声一笑。
“就你小子眼尖!这可是好兵!我带了这些年的兵,就带出了这一些,还全部都送给你主子了!”
“怎么,笙小子,你还不快好好谢谢我?”说完,目光瞟向君临笙。
云州城内,又一次因为君临笙友人的前来而沸腾起来。而这沸腾的同时,并没有人注意到余子秋和许涵媛有些不对的脸色。
而此时,宁府内,因为宁国公的公然表态,一些想尽了办法拉拢宁国公的人也都散了去。
不再有人送来各种各样的金银,宁国公倒也省出了不少的力气好味君临笙的下一步计划做打算。
宁彦则是紧跟在父亲身后,今日在朝堂之上听父亲的言辞,话音刚落,他差点儿就要跟着鼓掌。
“父亲?可否让孩儿与你一同议事?”尾随者宁国公进了书房,宁彦问。
点点头,宁国公并没有反对。他的孩子理所当然长成了同他一样刚正不阿的模样,他很欣慰。
云琉雅终日待在房间里,宁婉做了不少的补药去喂她。
这些天的劳累也在宁婉悉心的照料下而变得不复存在,整个人就像满血复活了一样。
但也正因为生活在宁府中,对朝上的事情也格外的上心。在院子中出来透气的功夫,便看到宁彦和外祖父两个人进到了书房里。
隐约间听到,宁国公公开表态拥护君临笙。
对于这些,意料之中,云琉雅并没有吃惊,只是对于舅舅的反应却是丈二的和尚。
“这个君临笙有什么好?竟然能让小舅舅也支持他!”嘴上说着不服气的话,心里却是变得十分的微妙,不甘中夹杂着几丝兴奋,云琉雅自己也搞不清现在的感觉。
“雅儿,你怎么又出来了?外面凉。”正沉浸于思考中的云琉雅却被身后一声温婉的声音叫住。未等云琉雅转身,宁婉已经将皮裘大衣盖在了自己的身上。
云琉雅微微蹙眉,面对母亲的关心她也只好接受。
“娘,雅儿没事儿,你看,我现在不是好好 的吗?”说着,在原地转了一个圈。身子,却是难以掩盖的削瘦了一些。
宁婉嗔怒,“怎么?连娘亲的话也不听了?”有些像小怨妇一样看着云琉雅。
云琉雅这才搀起宁婉的胳膊,左右摇晃着撒娇。
“娘,雅儿没有。”小嘴微嘟,看的宁婉心里很是舒坦。
这是她的女儿,这才应该是她的女儿。
云琉雅一直都是一个太过强势,能把自己照顾的很好的孩子。
也因此,宁婉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对自己感到自责。
不曾认真的对待过女儿的成长,再回首,已经到了让女儿照顾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