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眼里的那团火,慢慢的熄灭了下去,笑容再起的挂着在脸上,“本王想起了一些陈年往事。”
卫明书也看着窗外的山色,说道:“殿下说来听听。”
李恪指着窗外的西北边,说道:“本王十四岁的时候,曾和先太子皇兄约定过,他坐镇朝堂垂拱而治,本王亲率大军,一定要把我大唐周边的所有隐患全部都扫除了,要还给大唐百姓和天下百姓一片朗朗乾坤,要让大唐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要把大唐的旗帜插着在草原身处腹地,插着在吐蕃的高原之上,还有高句丽的国都之中。”
说这些话的时候,立刻的眼神里好像是带着一种光的,他现在的样子不像是一个城府深沉的王侯,而像是一个意气昂扬的少年郎。
“这样的成就,一个王爷是做不成的,但是一代帝王却可以做到,而且是一位前所未有的帝王,比如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如果真的做到了,在史书上的评价会远超当今陛下。”
李恪忽地一笑,“我用不着史书上对我评价什么,也不在乎世人如何评价我,我只知道,我一定会超越父皇和历代帝王。”说罢,他的眼神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宝刀,“我李恪,即使有一天要死,我想的也不是要病死在病床上,我李恪死也会死在战马上,死在大唐的国土之外。”
说罢,李恪微微转头,看着卫明书,说道:“要是有朝一日真的是本王坐上那个位置,本王就把陇西那边,变成蛮夷们南下的前哨战,把那里当做北征的出发点。”说罢,就笑的像是小孩子一样,说道:“以后再也不会说什么蛮夷之辈南下,只有大唐男儿冲锋北地,挥剑北疆。”
啪啪啪!
一阵巴掌声响起,卫明书轻轻的拍了一下巴掌,笑道:“今日最大的遗憾是这里居然没有史官,要是有史官能够把这番话给记下来,必定流芳百世,为所有后辈帝王之楷模。”
“没关系。”李恪微微一笑,说道:“等到本王坐到那个位置上的时候,本王会在所有的文武百官面前再说一次,本王不但会说这样的话,还会做到。”
“好,那小道就等着那天。”
然后,两个人就没有说话,就这么的看着窗外。
几盏灯火出现在了他们俩的视线之中,慢悠悠的走着。
这好像是安州城中巡夜打更的。
这里距离自古以来的军事重镇襄阳的距离尤其近,只要一天的路程就可以把襄阳给拿下,想要拿下天下,那就得进驻中原,进驻中原就肯定不能放过襄阳的。
而且襄阳还占据着汉江平原的一大片地方,土地肥沃,也是天然的粮仓,襄阳城外的汉江还可以通过水路来运输粮草和兵力,顺江往上往下都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
襄阳还能和樊城互为掎角之势,汉江之水从两城穿城而过。
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三千汉江,尽在襄阳。
襄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明书。”李恪喊了一声。
“贫道在。”
“我们现在该如何是好?”
“等。”卫明书笑道,“如今我们只有暗度陈仓,案中准备好力量等待合适的机会,一举拿下。”
………………
当!
当!
绵长厚重的钟声在大唐太极宫内响起。
满身铠甲的千牛备身,有规律的撞击着代表皇权的大铜钟。
钟声就像是空气一样的在大地上扩散着,以太极宫为中心,把这个钟声撞响到整个长安城一百零八坊的每个地方。
今天是大朝会的日子,在京的四品以上的官员都是要参加的,皇帝要在太极殿御门听政,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下雪,哪怕天上打雷,都要来。
钟声落下了以后,还久久的回荡着在耳边,大唐的太极宫的宫门被打开了,无数的官员们穿着自己品阶对应的绿的,红的,紫色的朝服,双手捧着朝板,按照文武分类和官阶大小排列,站着在一边。
而此时的太极殿里,李阙也乘坐着亲王仪仗,前往太极宫。
“噗!”
“噗!”
帝王的仪仗也有两个健壮的内侍走着方步,迈步时不断的挥舞着手臂,手臂发出噗噗噗的声音。
那些在皇宫中夹道中负责打扫的宫人杂役们听到那些内侍发出的声音以后,立刻对着古朴肃穆的宫墙跪了下来。
这种下等的杂役,是没有资格见到帝王的。
然后就是高举着仪仗,身上穿着红色的喜服,头上插着白色的羽毛的内侍们。
然后就是穿着明光铠的,面色严肃的护卫们。
他们一个个的身材高大,每个人都好像是差不多的高矮胖瘦的意义,他们手里拿着刀枪斧钺等各种礼仪兵器,站着在皇帝的周围左右。
李世民一身龙袍,头戴翼善冠皇冠,举手投足间自带一种君临天下二十年的威严之气。
而李阙今天也是一身亲王服饰,走着在御撵的边上,一只手扶着十六人抬着的御撵,一个手扶着他自己腰间的玉带。
他的腰背挺的无比的笔直,目不斜视,整个人都透着一种宝剑出鞘的锋芒尽露。
在御驾进行着在的时候,李世民偶尔会侧头看一下龙章凤姿,君子端方的孙儿,露出满意欣慰的笑容。
御撵在太极殿外停了下来,李世民也从御撵上下来。
“阙儿。”
“孙儿在。”
“来,和皇爷爷一起,咱们祖孙一块走过去。”
“好。”
帝王的手有力的和李阙的手在一起了,只不过帝王的那个手已经是饱经沧桑了的,历经沧桑了的,但是李阙的那手却是数目新长出的枝干一样,稚嫩却也那么的年轻。
头顶着金龙华盖伞,两个人的脸是那么的酷似。
平时的小朝会李世民是在大殿里面听政的,都是三省六部的主管官员和主要将领们。可这是朔望大朝会,今天,内侍们会把龙椅龙案搬到外面这里来,叫做御门听政。
“臣等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