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大扩大了三倍,在里面跑马都没有问题。
很多人给叶家人提意见。
有的说,这么大地方不种菜可惜了。
有的说,还是种桃树吧,咱们村叫桃花村,当然要种桃树啦,不种桃树还好意思叫桃花村吗?
还有人说,种什么菜,种什么树,都不如盖棚子养牲口。养羊,养猪不好吗?过年了杀掉吃肉!
周烟儿谁的话都没有听,她找来工人盖起了棚屋。
这种棚屋看起来像房子,其实比房子盖起来简单多了,用黄泥加上切碎的稻草用来当墙,上面再搭上一层木头板子当顶,最后再铺上厚厚的一层稻草。画了结构图,让木工帮忙做成架子。光是这两样,就花了她不少钱。
村里人都在议论,不知道她要干什么,有精明的就跑去问叶大娘。
叶大娘也是一头雾水,周烟儿给她讲了一堆专业名词,她听得晕晕乎乎的,根本就听不懂。
周烟儿要人工养殖蘑茹,她发现桃花村的气候特别适合种蘑菇。
到了七八月份,桃花村的村民们就会上山采蘑茹。早上天不亮出门,晚上回来的时候能采一大筐。采好的蘑菇清理干净,在阳光下直接晒干,也可能切成片晒干,还可以用线串起来挂到墙上,晒干之后留着自己吃也好,或者拿到县城卖钱也好。
桃花村离山近,村民们想吃蘑菇不算太难,只需要等到七八月份就好。可附近没有山的人家,想吃蘑菇就不容易了。蘑菇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同时价钱也非常昂贵,一般人家吃不起。
周烟儿觉得养殖蘑菇很有市场前景,她穿过来之前也研究过养殖蘑菇的技术。
针对桃花村的环境,她改良了一下自己掌握的技术,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在没有成功之前,她不打算告诉任何人。
拌料要在露天环境下进行,周围人都躲着叶家的院子走。
味道太大了,跟掉进了粪坑似的,衣服上头发上都会染上味道。
叶大娘被熏吐过两次,说什么都不往后院跑了。
这种脏活,叶子骞这样的斯文人肯定不会干的。
周大主动要求帮忙,周烟儿看他的眼神就像看救世主。就算这样,周烟儿也要在现场盯着。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有可能种不出来蘑菇。
想要收获就要付出,土地从来不会辜负勤劳的人。
木架子上铺上草料,拌好的料均匀地盖上去。
周烟儿像照顾孩子一样,每天都要去棚子里看好几次。
为了给蘑菇浇水,她还让木工做了个小喷水壶。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一个月后,蘑菇长出来了,白花花的一片。
“娘,二弟,你们快来看!”
周烟儿喊道。
叶大娘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心急火燎地跑到后院。
周烟儿张开双手让她看,惊喜道:“我成功了,蘑菇长出来了。”
“这是蘑菇?!”叶大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知道在山里能采到蘑菇,过了那个季节就没有了。眼下都是冬天了,她儿媳妇在家里头就把蘑菇种出来了。
叶子骞也很惊奇,周烟儿跟他说要种蘑菇的时候,他心里还有些不相信,没想到周烟儿真把蘑菇种出来了。
周烟儿手把手教会他们种蘑菇。
她又叫来周大,让他去一趟县城。
周大请来了王家和江家的少爷。
天儿冷,路也不好走,两位老爷子出门不方便,就把给儿子赶出来了。
王家来的是王宴,江家来的是江慕嘉。
两位少爷掩着鼻子进了棚子,看到白花花的蘑菇都呆住了。
“太神奇了,你怎么种出来的?”王宴目瞪口呆地问。
“你真是个神奇的女子。”江慕嘉说。
接下来,就是周烟儿的推销时间。
“这样的蘑菇能卖得出去吧?”
岂止卖得出去!
大冬天里,能吃到新鲜蘑菇那可太奢侈了。
王宴和江慕嘉各分了一半,带着白花花的蘑菇回家。
周烟儿告诉他们,接下来的几天,每天都有新鲜蘑菇收。
两家酒楼消化不了,但他们可以销往外地。现在是冬天,非常利于保存。
隔天一早,江家和江家的马车在村口碰上了。
车夫各不相让,为了谁先进村差点打起来,最后还是叶子骞过来拉的架。
分完了蘑菇,两辆马车一前一后地离开。
这时候,很多村民都还没有起来。
没有人刻意关注叶家,因为村里发生了一件大事。
入冬之后,胡晓桐的哥哥和隔壁村的人一起去山里采石炭。
矿洞塌了,胡晓桐的哥哥没有跑出来,两条腿被一块大石头压住了。
老板是个黑心的,通知胡家把人领回去,没有任何赔偿。
大夫去得太晚了,胡家祥的两条腿没有保住,只能天天瘫在床上。
胡家陷入了愁云惨雾之中,每天都会从院子里传出哭声。
不止胡家祥,隔壁村的人也受了伤,有的断了胳膊,有的断了腿。
这件事在桃花村引起了热议,大家都说胡家祥太可怜了。
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急需要胡晓桐嫁人走出困境。
追求胡晓桐的人很多,她大多都看不上。张子诚算是里面出挑的,不管是家境还是人品都不错,可胡晓桐还是很犹豫。胡晓桐以前看不上叶子骞,因为她比叶子骞年纪大了两岁,加上她和叶子安之间不清不楚的,她把叶子骞当成弟弟看待。
就在今年,叶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周烟儿卖辣椒挣了很多钱,买下周围几家的房子,整修了大院子,叶家一扫多年的寒酸,变成了村花村最有钱的人家。还有房间里的地龙和火炕,大冬天里能热出一身汗来。她有幸去过一次,心里实在是羡慕。
她突然发现叶子骞成熟了,不再是她印象中的那个弟弟了,眉眼中有了男人的影子。还有叶子骞身份上的加持,一个有前途的读书人。她问过张子诚,他和叶子骞,谁的书读的好?张子诚没有多想,非常实在地表示,叶子骞的书读得好,文章作得更好,连先生都对他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