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严寒,在腊月末达到顶峰。
刘弘地御辇,也终于出现在了长安城东南,约七十里处的蓝田县。
早在前秦之时,蓝田,就是一座更偏向于军事重镇的小城。
从秦昭襄王时期,秦设立蓝田大营开始,几乎每一支东出函谷的秦师,都是从蓝田作为起点。
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嬴政也是在蓝田大营子内,阅览了秦军锐士的精神风貌,并大肆封赏有功将士。
时过境迁,秦亡已有数十载,蓝田大营,也已经从满是肃杀之气的军事重镇,转化为了一座普通县城。
如果不出意外,蓝田县在有汉一朝,都不再会被当做一座军事聚点来使用。
但在今年,这个‘意外’,便悄然发生了。
在丞相府前后奔走呼吁、少府挥舞着大把新五铢钱兜底的情况下,关中九成以上的土地,都在今年冬天,种上了宿麦。
寻常年节,虽然也有农民因收成不好,或家庭财政状况不好等原因,趁着冬天补种宿麦,以贴补家用,但整个关中大范围的种植冬小麦,却还是有汉以来头一遭。
而这一次全关中种植冬小麦的‘变数’,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带来了许多不存在的问题。
其中最让长安朝堂头疼的,无疑便是冬训。
汉太祖高皇帝制:士不教,不得征。
汉室每一个男子,都要在十四岁之后的每年冬天,在地方官府的组织下,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冬训。
至少经历过连续三年的冬训之后,汉室男子才会被认为‘具备基础的战斗力’,从而具备上阵杀敌的资格。
这一项政策,极其有效地保证了汉室的国民军事素养,使得汉室仅凭借两千余万的人口,就能随便拉出百万人以上的武装力量!
北方的匈奴人南下,攻打汉室一座人口数万,战员不过数千的城墙时,总是会惊疑的发现:城墙之上,居然站着数万守城士卒?
在汉匈双方过去十几年的交锋中,甚至发生过‘匈奴人探查得知汉城守卒五千,在杀伤一万人之后,城墙上依旧有守卫力量’的诡异事件。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汉室每年的冬训,让汉室每一个成年男子,都具备了水准线以上的战斗力。
原本身着短衣,手持锄头的农民,只要拿上一柄剑、一把弓,就能变成一个合格的战士!
片刻之前还在斗鸡走狗,饮酒作乐的纨绔公子哥,也能在眨眼间翻身上马,似模似样的杀向敌阵。
后世那句‘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的评价,放在东汉,或许是在说穷兵黩武;但放在西汉,却是‘举国皆兵’最真实的写照。
凭借这一条铁律,汉室才能在立国之后北有匈奴、南有百越,内有诸侯割据、外有豺狼环伺的战略局势下,一点点达成内扫诸侯、南灭百越、北逐胡虏,甚至饮马北海、封狼居胥的史诗性壮举。
准确的说:汉室的强大,有很大一部分,便建立在这一条‘全民皆兵令’之上。
如此一来,每年的冬训,就成为了汉室仅次于农耕的第二件大事。
尤其是在关中,为刘氏皇帝视为基本盘,视为最后本营的关中,冬训之事的重要程度,甚至不比春耕、秋收低到哪里去!
根据惯例,每年正月初一,皇帝都要亲耕籍田,以劝天下人农耕;而每年的冬训,汉天子也同样要象征性的进行巡查,以彰重视。
汉以武立国、以武强国——绝对不是说着玩儿的!
而今年冬天,原本应该控制的田亩,都种上了冬小麦,这就让关中的冬训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顿。
北方地广人稀,大片荒地,自然有的是地方供青壮冬训、操练;关东虽然耕地不少,但人口密度远没有关中那么大,每个县找个平坦的地方进行操演,也同样不是什么难事。
而关中,却是很难找到一片足以容纳数十万青壮操演的空地···
——如今汉室天下满共两千余万人,其中有将近一半,都聚集在了关中!
而关中的土地,仅占汉室天下的十分之一不到···
即便撇开人口密度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燕、代等北方郡国,以及长沙、淮南等半热带森冷,光拿齐、楚、梁等关东郡国比,关中的人口密度,就已经在这些‘繁华之地’的五倍以上!
除了人口密度之外,关中和关东的状况,还有一项本质的区别。
——关中所行的,是宽一步,长二百四十步的‘大亩’;而关东,则行宽一步,长一百二十亩的‘小亩’。
也就是说,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之下,关中百姓所占据的土地,是关东的两倍。
两倍的人均土地分配面积,五倍的人口密度,再加上将关中一小半土地吞下的长安城、上林苑,以及各式皇帝行宫、皇家园林,使得关中的闲置土地,远低于关东,以及北方边墙、南方沼池。
可以说,关中但凡是能耕作的土地,都在汉初,被刘邦分给了百姓。
对于不需要精耕细作,只需要灌溉、日照,以及佛系除草的粟米而言,‘能耕作的土地’,往往就意味着地势平坦的平原、盆地。
这就意味着:整个关中,几乎所有可用于军事操演的区域,都已经是农田。
这也是往年的冬训,放在冬天的原因——不是因为冬天适合锻炼,也不是因为百姓冬天才有空,而是因为只有冬天,占据关中所有平原的田亩才能暂时被用于训练。
可今年,即便到了冬天,关中的田亩也没有闲下来。
——在少府‘宿麦石七十五钱’的承诺之下,几乎每一个不觉得钱多到没处花的农户,都在自家的田亩种上了宿麦。
就连‘土地肥力不足’的顾虑,也因为今年春、夏两季,粟米耕种工作的缺失,而变得不再需要考虑。
这样一来,关中粮食短缺的问题是解决了;原本只能保障生存的大多数百姓,也即将借着冬小麦发一笔小财。
但冬训,却成为了难题——田里都种着宿麦,上哪儿训练?
为了这件事,新任大将军柴武可谓是茶饭不思月余,甚至一度怀疑当今刘弘,是在刻意刁难自己!
最终,为了洗脱自己‘苛待功臣’的嫌疑,刘弘只能将原定于几年后实施的一个计划,提前拿来解决柴武的困局。
——经过三十年的冷遇之后,蓝田县,再度成为了军事重镇!
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柴武就在少府田叔、丞相审食其,以及暂代少府事务的张苍配合下,完成了‘汉蓝田大营’的大致建造工作。
原本居住于蓝田县方圆三十里的百姓,都被迁往了渭北一代——对于这种类似‘天津搬北京’的拆迁项目,蓝田百姓并没有表现出多大抗拒。
为了安置这批‘拆迁户’,刘弘甚至忍痛,从少府名下的‘皇田’,也就是属于刘弘所有的田亩之中,拨出了上千顷良田,以补偿蓝田百姓失去田亩的损失。
至于这批‘拆迁户’原本在蓝田一代所拥有的田地,也就成为了此刻,刘弘眼里所见的模样。
——四座长宽各二十里,位于蓝田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巨大军营!
就刘弘此时所见,距离长安最近的蓝田北营,此时根本没有什么‘军营’的样子——只是原本的土地被平为校场,校场边沿多了几片简易的帐篷而已。
名为‘军营’的蓝田北营,此刻却连围住军营的篱笆都没有,只是一片巨大的空地!
北营如此,其余三营自然也好不到哪里。
但刘弘却丝毫没有因此而感到不喜,只饶有兴致的命令陈濞减缓车速,旋即打量起‘营’内,青壮们操演的状况。
在蓝田一带设立军营,自是早就被刘弘列入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
历史上,同一时期的文帝刘恒,就曾下令:车骑将军令勉屯兵飞狐、将军苏意于雁门一代屯兵句注,将军张武屯兵北地。
与此同时,汉室另外三支精锐部队,也被刘恒一纸诏书立起框架:河内守周亚夫屯兵细柳,祝兹侯徐悍屯兵棘门,宗正刘礼驻军霸上!
这六支部队,便是汉室除南北两军之外,最为精锐,也最为人所熟知的常备野战军。
飞狐军自不用说,自汉室立,便一直驻扎飞狐道,充当‘长城救火队员’。
句注军,说是苏意所立,实际上,就是代北雁门一代,原本散乱的戍边部队被统合在了一起。
北地那更不多多提——在汉律之中,‘北地骑士’这个群体的待遇,可是‘比山东复’的!
所以严格意义上,这三支部队,都不是被文帝刘恒从无到有所创立,而是把原本就存在,却没有整合在一起的武装力量整编为一军,正式设为了常备边防野战部队。
而细柳、棘门、霸上三军,就可以说是文帝刘恒所建立了。
从马后炮的角度而言,文帝以飞狐军、句注军、北地军三支野战军,在汉室北墙东北、北、西北三个方向立起战略支点,这个总体思想没有问题。
但在长安附近设立细柳、棘门、霸上三郡,却是有一些考虑欠妥了。
这三支军队的建立,是文帝为了保证长安的安危;但实际上,汉室真正应该保证的,是作为关中门户的萧关、函谷关、武关的安危才是。
如果北方匈奴,或关东诸侯攻入关中,那继续保卫长安,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在景帝一朝的吴楚七国之乱中,叛军刚打到睢阳,连函谷关的影子都没见到,关中就已经人心大乱了!
所以,相较于把一半的力量放在边墙、一半的力量放在长安,倒不如将更多的力量集中在函谷关、萧关这样的战略重点上。
倒也不是说长安不重要,亦或是不属于‘战略重点’,而是说,关中一但被攻破,长安再怎么坚固,都已经于事无补了。
就像后世的网络游戏一样:两个门牙没了,基地的破碎,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所以刘弘设立蓝田大营,几乎没有在此屯扎重兵,以备‘长安被围攻’时用来防御的打算——长安城北有北营,城南有南营;蓝田大营再驻扎一军,让这三支部队互相制衡,就足够了。
至于蓝田大营的主要作用,还是用于关中的冬训。
或许在如今的长安百姓看来,冬小麦的种植,只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考量;等来年,粟米的收成恢复正常,冬小麦也就不用种了。
但对于刘弘而言,关中今年冬天的冬小麦种植,只是个开始而已。
等过了今年,百姓尝到种植冬小麦的甜头之后,冬小麦的推广就将正式覆盖整个天下!
而刘弘最终要达成的局面,就是让整个天下的百姓,都在冬天种植冬小麦,从而变相的让中原大地的农作物‘一年两熟’。
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改变汉室的物资匮乏、财富贫瘠的状况。
最起码,也要达成关中‘夏种粟米,冬耕宿麦’的局面,才能达到刘弘地基本要求。
这样一来,关中百姓冬天种植冬小麦,就将成为以后的常态;关中的冬训,也就需要划出一个专门的区域了。
思来想去,刘弘最终决定,将往后每年的冬训地点,与即将成立的‘蓝田都尉’大营放在一起,最为合适。
一来,蓝田大营将来会有一支常驻野战军,这对青壮的军训,有肉眼可见的积极作用——榜样的力量,总是能让人忍不住效仿。
这二来,就是经济角度的考量了。
——既然整个关中的冬训都集中在蓝田,那就意味着关中每一个地方的青壮,都要在每年冬天,来到距离长安只七十里的蓝田大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冬训。
既然都到蓝田了,那冬训开始之前、结束之后,青壮们能不去长安转一转、看一看,再给家中长亲带些礼物?
而冬训开始之前的十二月,以及结束之后二月,都是长安最为萧瑟、贸易最为低迷的时节。
这种情况下,十万以上的关中各地青年才俊涌入长安,疯狂消费,无疑更能拉动长安的经济增长。
——至不济,也能让少府的生意好一些不是?
要知道不远的将来,少府可是要开始售卖高品质食盐的!
即便是现在,长安城最大的一家‘布行’,也还是一位姓刘的‘商人’名下,一个名为‘少府’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