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标似乎也有些难以启齿,支吾了一会儿,方才说道“回阮大人,其实小人家原本是在甘肃,父亲是经商的。小的时候和父亲一道,去了广州,眼看那里天主堂的气派,便去听了几次。后来……后来就入了天主教,和神父们一起去了那不勒斯的神学院,在那里学习,一直到去年,马戛尔尼伯爵他们说是要来中国,但没有可备翻译之人。小人懂拉丁语,也懂汉语,使团里但凡有地位的,也都懂拉丁语,所以托小人前来做个翻译。言语上嘛,大致是说得通的。”
阮元并不希望中国人去入天主教,但眼看李自标言辞诚恳,一路上翻译之事,也帮了不少忙,所以也没责怪他。这时身后脚步声又响起,回头看时,正是松筠和金简到了。金简听着屋里的哭声和断断续续的弥撒声,虽不知其意,也能猜个大概。对李自标道“你去告诉他们,这小小县城,不宜下葬,我等今日便启程,到了通州,再安葬吧。”李自标应命而去。
松筠却忽然道“且先留步。”李自标又只得折返回来,只听松筠道“昨日皇上已从避暑山庄传来诏谕,若是英吉利使团确有礼物过于庞大,不宜带往承德,可以在圆明园摆放安装。另外,入觐之仪,一如其他朝贡之国,不可有丝毫怠慢。”
李自标疑惑道“入觐之仪?这个小人却是不知,还请松大人示下。”
松筠道“你是哪里人?瞧你面貌与寻常汉人,也没什么不同,怎的这些都不知晓的?”转念一想,朝仪规范,多记载于《会典》、《通礼》之中,寻常民人不知,也是常事。便解释道“其他的都简单,到了京城,找个人教教你们便是。只有这万寿大朝之仪,略需费些工夫……无妨,你等把三跪九叩之礼行罢,便也无事了。念尔等初来天朝,其他的做不好,想来皇上不会责怪。”
李自标疑惑道“三跪九叩之礼?松大人,马戛尔尼伯爵他们在英吉利,绝无此等大礼的,想来也不方便……”
金简打断道“什么方不方便的?朝廷大典,除了元日朝会,便是这万寿大朝,怎能不用三跪九叩的大仪?那什么伯爵的,要是不懂,或者学不会,那来我们这里朝贡作甚?告诉他们,到了京城,快快学习,免得皇上万寿大典之上,再出什么乱子。”
李自标道“回金大人,马戛尔尼伯爵不是贡使,不是来朝贡的……”
金简道“不朝贡?凡来我大清的,都是贡使,你却待如何?来了大清,又不朝贡,这又是何礼法?去告诉他们,若不是来朝贡的,便早早回去,免得皇上不快,施降天威于尔等。”
李自标也无言以对,想着此行前往京城,总还有些时日,不如先把礼仪的事搁置下,安葬了伊兹再说。便也向金简和松筠做过揖,回去通报其他使臣去了。
很快,一行人离开了香河,在通州城外一处墓地,众人将伊兹葬了。这个一心期待中国精湛技艺的伯明翰匠人,就这样永远留在了中国。
七月初三日巳时,英吉利使团终于抵达北京城下。
经历了一路的风尘、平淡的乡村风景和泥泞的道路之后,英吉利使臣终于眼前一亮。京城之内,商铺林立,各色招牌标语更是铺满了道路,不少货物无处可放,只好堆在路前。当先的一排官兵早已被纷乱的商货、时而出现的马车弄得焦躁起来,纷纷抽出鞭子,抽打着路边商货,各路商贩倒也识相,纷纷主动上前,清理货物,以便让出道路,过了小半时辰,一行人才全部进了朝阳门。
走过南北小街,前面恰好有座小庙,名为三官庙,这日庙前自也有不少路人,眼看一群碧眼金发的使臣从门前路过,竟似见到了天外之人一般,纷纷上前指指点点。尤其是使团最后,有几个印度和非洲来的杂役,皮肤黝黑,又与一般使节不同。一些孩子大着胆子,看着这些全身漆黑之人,也有些孩子不知礼数,竟对这些杂役口出恶言。
好在,几位印度、非洲来人不懂汉语,看着孩子们围上前来,也只是站着笑了几笑,无人发怒。孩子们眼看这些肤色与自己不同的人,其实同样是人类,而非什么凶神恶煞,才逐渐放松下来,懂事的孩子也回以一笑,以表东道主之谊。
过了三官庙,眼前便是四栋大牌楼,每一座牌楼都有数层之高,各具三重檐顶,在两排并不出众的店铺面前,显得尤为壮观,这便是京城著名的东四牌楼。一些英吉利使者见了牌楼巍峨,也不禁赞叹起来。
过了东四牌楼,到了猪市和马市,其间猪吼马嘶,一时不绝,商人们眼看官府依仗到来,自然不敢怠慢,纷纷让路,可即便如此,一众畜物却不解人意,纷纷横在街上。又兼此处行人众多,不少人驻足观看,一时道路又通行不得,前面官兵只好再次执鞭驱赶,至于他们究竟是做个样子,还是真的视百姓如草芥,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眼见六畜无知,粪便随意洒在街上,一些使者也不忍闻到此等气味,纷纷遮住口鼻。当然,也有不少人从进城开始,手臂就没离开过鼻子……
马市过后,不远处便是皇城,一行人只能折而向北,径向鼓楼而去,这里是旗人居住之处,一些旗人女子或步行,或乘马,也立在道路四周,似乎见到了说书人常言的西牛贺洲中人一般。而英吉利的使者眼看这些长袍垂地的女子竟然如此大胆,也不禁感到诧异。虽然也没什么无礼之举,可这些女子,却要比一路上那些或转头不看使团,或看了一眼,就转回轿中的,衣裙分明的女子,要勇敢些。
这些女子并未阻挡使团前进的道路,可即便如此,一行人也花了两个时辰,才从朝阳门走到西直门,通过了北京城。
使团的目的地并不是京城,因为京城之中,暂时没有可供百余人下榻之处,倒是海淀常有空置的使馆,可以方便一行人居住。故而众人又费了些时辰,直到黄昏时分,才抵达海淀。
眼看使团一行已经渐渐进入驿馆,馆内旧有些仆从,一向负责使节迎送,这次由他们安排英吉利使团,自然比阮元、松筠这个临时组合要熟练一些。所以清朝迎见使待了片刻,也暂时解散,阮元等人平日都常来海淀,在这边租个居所,也非难事。
好容易使团内部事宜安顿完毕,已是一更时分,阮元回到临时居处,卸了官服,正准备歇息一会儿。忽觉外面有人走动,忙道“前面竟是何人?不必躲了,出来便是。”
那人笑嘻嘻的走出来,道“伯元,这好几日不见,忘了我啦?”竟是杨吉,之前阮元回京,已通知会馆之内海淀暂住事宜,所以杨吉对他行程如此清楚,也在意料之中。
杨吉见阮元神色不变,并无责怪之意,也笑道“伯元,你说你也真是小气,之前走得时候,我说我没见过英吉利人样貌,想过去看一看,你说什么都不肯。这下怎么样?还不是我提前过来,把房子找好了,你才能安顿下来?要不这样,你也给我个面子,明日让我去看看西洋人,如何?”
阮元虽然十分疲惫,但依然屏气凝神,一边恢复气息,一边道“这事我走之前早就和你说过了,不是我不肯,实在是我等迎见使早有定额,不能随便增添人手的。更何况你虽与我亲近,却无名分,我要如何同金大人、松大人他们解释?让你距离他们远些,也是为了大清朝仪庄严。你却忍忍,又有何妨?”
杨吉略有些不耐烦道“什么朝仪庄严?你说你这一次在这里,租了这间房半个月时间,想来他们也要在这边多待些时日,我去看看,又能如何?”
“明日英吉利使团,要在圆明园里摆放仪器,圆明园宫禁森严,我等入朝都需验明正身,你却如何进得去?”阮元也很无奈。
“那除了你们,还有人能进去吗?”杨吉问道。
“之前皇上说过,此次英吉利使团摆设仪器,应是极为精巧之物,故而传下诏谕,许京城匠人入园观摩学习……你想什么呢?你又不是匠人,匠人也各有牌子,要一一验过才能进的。”阮元又只能一一解释。
“哼!糟老头子真小气。”
“杨吉,圆明园可不是寻常处所,平日宫中妃嫔,到了春夏两季,都要住在里面的。眼下皇上去了承德,又不是所有妃嫔尽数随驾,总还有些在里面。你若去了,让园中侍卫如何待你?难道要他们把你捉了起来,定一个擅闯宫禁之罪不成?”
杨吉也不再言语,索性背过身去,不看阮元。
可是歇了半晌,又说起妃嫔事宜,阮元却渐渐想到一事。
“杨吉,你若只想看看西洋人,倒也不难。他们住的使馆从我们这里出去,走过三个路口左拐,有一间大房子就是。不过明日卯初,我们便要启程去圆明园了,你要想看,还得早点起来。”阮元态度似乎有所缓和。
“这么快话就变了?有事,你一定有事。”
“不是我的事。”阮元神情渐渐恢复,言语也自然从容起来。
“伯元,你那二叔,我那兄弟,过得挺好的。前天还带他去牛街玩去了,那边饽饽不错,要不你也尝尝?”
“我没说我二叔,我想说的是文如。”这个回答倒是让杨吉始料未及。
“文如啊……这几天还不错,也都按时吃饭呢。小恩公回去之前,也和她商量过,说江家眼下也挺难办的,文如以后就留在咱家,咱们哪,以后就都是一家人了……伯元,你笑什么?”
“杨吉啊,你今年算起来也三十六了,怎么?没想过娶亲的事吗?”阮元渐渐切入主题。
“娶亲嘛……有个亲事也好,没有,也无所谓。家里管事的是我大哥,他早有孩子了,传宗接代轮不着我……伯元,你不会想把文如嫁给我吧?”
“杨吉,当日彩儿过世,我……我心里也不好受,文如她就麻烦你照顾了。想来这件事,也是要谢谢你的。若没有你,只怕文如她……”阮元想着说“要寻短见”,想了半天也没说出口。
“可是话说回来,你当日和她,终是有肌肤之亲的。正所谓男女授受不亲,但你若娶了她,也就不必在意这些……”
杨吉道“伯元,当日我问过你的,你说虽然圣人早有此言,但也有句话,叫‘事急从权’不是?眼看文如妹妹哭成那样,我要不抱着她,或者不按着她点,她万一真想不开怎么办?”
“杨吉,你平日出门听人说书,《警世通言》听过没有?”
“好像听过一点,反正记不住,怎么了?”
阮元对这个故事颇为清楚,道“这《警世通言》里,有个故事,叫宋太祖千里送京娘,说的是当年宋太祖皇帝少年之时,在路上偶遇一女子被强人所劫,宋太祖过去解了劫难,知道那女子名叫赵京娘,家人远在千里之外,便把她送回去了。”
“这不挺好的嘛?后来呢?”
“后来京娘眼看宋太祖仗义,便想着以身相许,可宋太祖觉得,此番只为成人之美,不愿多受眷顾,便离去了。可不曾想京娘把这故事告诉家人之后,家人却都以为她和宋太祖千里同行,已有了苟且之事,纷纷刁难于她。京娘后来不堪如此非议,竟自尽了……”
“伯元,你是觉得文如也会那样脆弱,竟然把事情想得那么偏执?”杨吉似乎还有一层关联未能理解。
“不是偏执,是人言可畏。”阮元道“其实宋太祖故事,正史上并无此节,但人言可畏这个道理,却是真的无疑。若是此事真的发生了,却又如何?道义和性命,哪个又是更重要的?”
“我明白了,你是怕……文如心里日后会有负担。”杨吉道。
“是啊,这件事,你可以不在意,我也可以不在意,可文如呢?她父母早已不知所终,彩儿是她最亲的亲人,却也走了,日后若是再有个流言蜚语,她能承受得了吗?”
“你说得也有道理。”这次杨吉倒是没有反驳。
“是啊,所谓父母之命……不如这样,我去问问崇如大人,求他和文如认个远亲。爹爹那边,就算你的长辈了,我再找裴山兄,请他做个媒,你们不就成了?”阮元考虑起这个问题,倒是没花太多工夫,想着江彩的遗愿终于可以完成,心里倒也轻松了不少。
“伯元,婚事不是这样想定就定的吧?”杨吉忽然问道。
“那你却待怎样?”
“伯元。”杨吉忽然笑了出来,道“其实我这个人,你也应该知道,平日走南闯北,最是闲不得的。当然了,我也想过,若是我真有一门亲事,我该找个什么样的姑娘。我想啊,她也应该是个和我一样,喜欢四处走动的人,白天看着什么地方好玩,就去看看,说书的说得好听,就去听一听,晚上我把我的故事告诉她,她也把她的开心事讲给我。伯元,我偶尔也想过和你一样,去做个官看看,让大家知道做官的不是只有贪官污吏,可我实在不是那块料……想起来啊,还是走南闯北,多看看这世间风景,活得才滋润。”
“伯元,我知道文如是个好姑娘,说实话,我也可怜她,但伯元,可怜和做夫妻不是一回事啊?文如她说起来,和彩儿妹妹一样,都是安静的姑娘,平日读读书,看看画,没事坐下绣个帕子,这些她在行。但跟了我,你让她如何快乐起来?这些我不会,就算去学,也学不好。平日即使有个夫妻之名,却连一句知心话也说不出,这样的日子,真的好吗?或者说,真的能让文如妹妹平安喜乐吗?”说道“平安喜乐”,阮元心中也是一痛,那是他和江彩最后的承诺,可如何才能让刘文如“平安喜乐”?他却也想不出。
杨吉看他心意少转,也笑道“其实你也想得太简单了,你说,我都三十六了,文如才十七,这看起来,怎么也不舒服,你说是也不是?倒是你这个年龄,还差不多,而且你也不显老。”
“彩儿的三年之约,我可不能忘了。娶妻的事,以后再谈。”对这个问题,阮元也非常坚定。
不过想到这里,阮元也发现了一件之前自己从未想到的事。
“其实想想,也是惭愧,之前只想着杨吉的事了。可文如她究竟怎么想?若是把她许给旁人,她能同意吗?”
至少,刘文如在自己的未来这个问题上,是应该说出自己的想法的。
只是这一夜,阮元还要暂留海淀,一时不得相问。毕竟第二天的圆明园仪器摆放,会更重要一些。
这一天或许也是圆明园历史上最“亲民”的一天,从卯时起,大宫门便即开放,守卫紧紧盯着外面的数十名寻常百姓样貌之人,这些人都是京城内外的工匠,因西洋仪器演示之故,特来观摩学习。当然,为了表现百姓“赤诚之心”,大兴县和宛平县也各自拉来不少匠人,方成了规模。
即便如此,圆明园也不是说进就能进的,守卫对每人样貌、腰牌都要仔细端详,之后还要搜身,直至确认并无兵器和利器,方才允准入内。当然,阮元是朝廷命官,无需如此繁琐。
到得正大光明殿前,只见十几个英吉利使者正在搬运器械,其中又是圆环,又是圆球。阮元之前听李自标说过,这件仪器名叫“天文地理音乐钟”,可细看起来,似乎这些圆环圆球,既非“天文”,又非“地理”,和“音乐”也不知有何关系。
一行匠人大多带有折椅,这是除了纸笔尺规之外,仅有的可带进园中之物,有些人看着倒是很好奇,在纸上画的一板一眼,有些人似乎只是来看热闹的。只不过其中还有个匠人,一直低着头,随手在纸上画画,也不是是什么人。
仔细端详之下,阮元忽觉得那人有些眼熟,正待他准备上前相问之际,忽然身后一个声音道“阮大人来这海淀,可还习惯?”
阮元回过头来,见是位一品大员,七十岁年纪,面色倒是和蔼,知道是直隶总督梁肯堂,他之前接到乾隆诏谕,唯恐英吉利使团人数过多,清朝迎见使有所怠慢,故而又带了一批人过来随行。连忙笑道“回梁大人,下官也来过几次海淀,这里还算熟悉,刚才……”
就在这时,忽听隔壁小园之内,一个英吉利口音的人大声说了几句英语,阮元自然听不懂,可后面的话就没那么简单了,只听金简怒道“我都说了多少回了?我大清朝会之仪,以元日大礼最为隆重,其次便是万寿庆典。这皇上万寿,三跪九叩是少不了的。我天朝皇帝谅尔等初来天朝,不通礼数,特命三跪九叩之外,一切从简,这般待遇,便是朝鲜琉球使节,也从未得闻,你等现在却是怎样,非要在这三跪九叩上过不去,难不成是有意为难皇上?!”其实金简这一年已经七十有余,可他素来身体壮健,发起怒来,竟犹如三四十岁之人。
阮元和梁肯堂生怕两边闹出乱子,也一起走了过去,只见几名英吉利使团主要成员,都在这里,居中一人正是马戛尔尼伯爵,这时正在听李自标的翻译,金简这段话有几个词颇为繁难,李自标原是学习拉丁语的神父,英语水平有限,只好先说几句英语,再夹杂几个拉丁语单词在里面。马戛尔尼也听得一知半解,只好又问了李自标一些问题。